今天是: 2025年05月07日 星期三 农历蛇年 六月初九 时间:
 
 
          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舒沨堂创始人徐勋 > 中医精粹 > 正文
   
阴阳角度理解中医

【作者:徐勋 点击数:800 更新时间:2014-12-13 双击滚动 单击停止】

  

古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,了解了阴阳的属性,为我们总结得非常清楚。

阴阳的重要性

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:“黄帝曰:阴阳者,天地之道也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治病必求其本。”

天地之道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生杀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,古人将阴阳的重要性提高如此高的地位,可见熟悉阴阳对于养生是何等的重要。

这段话既是对阴阳重要性的强调,同时也是告诫后人,学习医术必须要从阴阳入手,治病才能找到疾病的根源,不明阴阳,则如同盲人摸象,就无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,认识疾病。

那么阴阳究竟是何物,为何如此之重要?我们再来看看内经的描述。

阴阳的普遍性

“故积阳为天,积阴为地,阴静阳躁,阳生阴长,阳杀阴藏。阳化气,阴成形。寒极生热,热极生寒,寒气生浊,热气生清。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;浊气在上,则生胀,此阴阳反作,病之逆从也。”

这段话可以这样来理解:天为阳,地为阴,阴的特性是静,阳的特性是动,阳气主生长,阴气主收藏;化气上升为阳,化物成形为阴。寒邪达到极致会转热,热邪到达极致会转寒;寒邪在人体内会化生浊邪,热气在人体内能化生清气;清气属阳当上升至上焦,如果居在下焦,就会生飧泄;浊气本应下降至下焦,如果盘踞在上焦,头面就会出现肿胀……

这就是古人从天地入手,从阴阳特性、阴阳转换入手,对阴阳进行具体描述,让我们看到了天地之阴阳,看到了阴阳的特性“动与静”、“升与降”“生与长”、“化气与成形”同时进一步推演出“生清与生浊”及阴阳颠倒后疾病的形成……

从中,我们看到了“天”、“地”、“人”都在阴阳之中,万物的生老死亡离不开阴阳的变化!

为了对人体阴阳更加明确的认识,我们从阴阳的角度来看看我们的身体:

“夫言人之阴阳,则外为阳,内为阴。言人身之阴阳,则背为阳,腹为阴。言人身脏腑中阴阳,则脏为阴,腑为阳。”这是内经原文。

人体上部为阳,头为诸阳之汇,全身的阳气都上升在头部汇集,因此也被誉为“清空之府”,人体清阳上升,出上窍;

人体下部为阴,阴气下沉,浊阴下降,大小便出下窍。

人体右侧身体为阳,阳主动,所以我们习惯于用右手右脚。

人体左侧身体为阴,阴主静,所以我们不习惯用左手左脚。

胆、小肠、胃、大肠、膀胱、三焦为六腑,六腑者,泻而不藏,实而不满;六腑为阳主动,所以六腑以通为用,传化物而不藏;

如果不通了,藏了,就会生病。

比如胆汁郁积形成胆结石、小肠不通形成肠梗阻、胃内饮食停滞会成为食积而发烧、大肠不通畅形成便秘、膀胱不通畅形成淋证、三焦不通水液内停……

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为五脏,五脏者,藏而不泻,满而不实;五脏为阴,主静,功能以藏为用,故藏精气而不泻,满而不实。如果不藏了,同样也会生病。

人体气为阳,血为阴,气能温煦周身,血能滋养五脏六腑,这也是阴阳。

大到整个人,小到五脏、六腑,再小至经络、血脉,再小至细胞、分子,无不蕴含阴阳之理,阴阳的普遍性时刻提醒我们,治病必求于本,治病必须分阴阳。


上一篇:【医案手札】被艾氪新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

下一篇:徐勋教您测试自己是否气血失调

评 论 人:
评论主题:
评论内容:


* 内容请控制在120字以内...

 

请您使用IE6.0以上的浏览器,1024*768分辨率及以上浏览本站以获取最佳效果!


Copyright@2014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雲针.com 滇ICP备19006854号


| 关于我们 | 研究成果 | 联系我们 | 在线留言 | 友情链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