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 2025年05月06日 星期二 农历蛇年 六月初八 时间:
 
 
          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舒沨堂创始人徐勋 > 中医精粹 > 正文
   
恶疾脚底黑色素瘤须当心

【作者:徐勋 点击数:1362 更新时间:2015-2-7 双击滚动 单击停止】

  

英国广播公司2014年4月2日报道:英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,比上世纪70年代中期要高出5倍!皮肤癌,在全球发病率正急速上升。而防皮肤癌,人种肤色不同,侧重点不同!

解放军第454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 严道金指出:

 

1、 40岁以上是高危人群

皮肤表皮最深层的基底细胞,分裂比较活跃,不断产生新细胞,并向浅层推移,以补充衰老、脱落的最外层的角质细胞。

皮肤新陈代谢的整个过程受DNA控制,当DNA受损时,新细胞会不受控制地生长,形成癌症。

皮肤癌有——

基底细胞瘤,和阳光照射有关,其发病率约占皮肤癌的60%,极少发生转移,最易治疗。患者多为40岁以上人士。

鳞状细胞瘤,往往在有慢性皮肤病损处发生,发展较快,易发生淋巴结转移。其发病率约占皮肤癌的30%,多为50岁以上人士。

以上两者统称为“非黑色素瘤皮肤癌”。

黑色素瘤,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一块皮肤及黏膜,虽只占皮肤癌的10%,但因易向肺、肝、骨、肾、心、脑等内脏转移,十分凶险,其死亡率为全部皮肤癌之冠。而其愈合,取决于是否能够早期诊断。

老人是皮肤癌高危人群,原因是老人皮肤逐渐萎缩,皮肤营养功能发生障碍,制约细胞异常增生的能力削弱,为生癌奠定了基础,如果再加上外来刺激,如化学、物理因素等,则容易致癌。

 

2 、早期症状有哪些?

头、颈、手背、胸、背等处,有突起生长物,长期不消失;长久不消的“暗疮”;皮肤出现无缘无故溃破、结痂,易出血,难愈合的皮损,尤其是长期受到阳光照射的部位,可能是早期表现。

 

3、中国人要警惕肢端黑色素瘤

中国人的恶性黑色素瘤绝大多数为肢端黑色素瘤,特别好发于日光未必照射得到的部位——足部。

个案:《非诚勿扰2》中孙红雷扮演的李香山说:“痣是从小就有,后来变成了瘤。”

个案:不久前,中国台湾一名85岁高龄的老翁切除了脚底痣转变成的恶性黑色素瘤。那颗痣已跟了他数十年,最近开始恶变。

个案:2014年月用艾氪新康复的云南某大医院的主任大夫韩医生,2012年初便查出患有左足底恶性黑色素瘤。

统计发现,中国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,50%是发生在手掌、脚底,及指甲的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;而“肢端型”的,在白种人中则不到5%。

 

4、色素痣癌变有何样征兆?

根据痣细胞的分布可将色素痣分为交界痣、皮内痣和混合痣。

掌、跖和生殖器部位的色素痣往往为交界痣,其临床特点是褐色或黑色斑疹,可稍隆起,2-8毫米圆形,境界清楚,颜色均一,表面光滑无毛,长在这些部位的交界痣,容易摩擦,恶变可能性大,有异常请尽快就诊。

再则,色素痣表面有裂隙或溃疡形成,是其恶性的本质表现。

如果色素痣出现面积或体积突然增大、近期突然颜色变深、变黑、突然出血破溃,或色素痣四周2厘米内出现许多新的小黑点等症状,这就极有可能已经是黑色素瘤了。

 

5、慢性炎症会恶变成癌

慢性刺激与炎症,也会导致恶性皮肤肿癌的发生。

个案:有位先生30年前大腿膝盖处被烧伤了,因不注意保护伤口,且膝关节又总要活动,在三十年里,他的伤口常在结完痂后再度破溃、流液,持续不愈,现在膝盖伤口已变成皮肤癌。

个案:美国有位49岁华裔癌症研究专家罹患皮肤癌病逝了。6年前他在家中厨房操刀时不慎将手切了个小伤口,之后伤口多次出现溃烂症状,6年后的今天发现,小伤口已发展为皮肤癌。

 烧伤后形成的瘢痕,若长期破溃不愈、创面呈菜花样生长、并伴有恶臭脓性分泌物覆盖瘤样组织表面,特别是在短期内生长迅速、创面增大者,应高度怀疑癌变的可能。

在宰杀鱼类、家禽时,或被海产刺伤,很可能会感染上“海洋分枝杆菌”,这种菌感染后,伤口不断肿胀,却没有明显痛楚,因此,伤口会被轻视,从而使伤口病况拖延不愈,也有可能转为皮肤癌。

病毒疣、鸡眼等常见皮肤疾病,若自行针挑、搔抓、腐蚀或随便切除;蚊虫叮咬留下的伤口,若处理不慎,造成感染扩大,均可能导致创面长期不愈合,进而可能发生癌变。

因此,若皮肤慢性溃疡、慢性炎症,请及早治疗,尽快修复已丧失的皮肤屏障功能,恢复正常营养机制,减少局部细胞基因突变的因素,阻止皮肤癌的发生!


上一篇:【医案手札】艾氪新康复淋巴血液病纪实

下一篇:艾氪新百科:四问加答

评 论 人:
评论主题:
评论内容:


* 内容请控制在120字以内...

 

请您使用IE6.0以上的浏览器,1024*768分辨率及以上浏览本站以获取最佳效果!


Copyright@2014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雲针.com 滇ICP备19006854号


| 关于我们 | 研究成果 | 联系我们 | 在线留言 | 友情链接 |